4月7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出席“看武汉”系列高峰论坛并发表题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新时代武汉发展的新引擎》的演讲。
吴晓波从新时代的科技创新背景切入,指出科创发展大趋势,并针对政商学界如何共同构建新型创新生态、武汉如何通过科创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等话题,给出切实建议。吴晓波希望,武汉的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发动创新引擎,让武汉成为引领行业、超越追赶的引领者。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左一)出席“看武汉”系列高峰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根据吴晓波在论坛现场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1
安上中国自己的科技创新引擎
吴晓波表示,当前我国已进入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新时代,在这个时期安上中国自己的科技创新引擎是最为关键的事。他认为,此次来到武汉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未来的设想非常有意义,恰逢其时。
“我这次来看到整个武汉朝气蓬勃,真的非常高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希望看到武汉插上新的腾飞的翅膀,装上新的引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吴晓波说。
针对最近武汉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发展“五个中心”战略决策和战略布局,尤其是围绕“建立国家科创中心”这一主题,作为长期从事创新管理研究的学者,吴晓波认为,武汉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
吴晓波指出,我国正步入发展的新时代,武汉作为一个枢纽城市,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必然是跑在前面,走在前面。“下一轮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要通过创造性学习进入到下一轮发展,打破天花板。”吴晓波说。
2
掌握技术发展主动权,做基础性研究
打破天花板靠的就是创新,并且要构筑新型创新生态。
吴晓波认为,生态系统是在演化的,早期的发展靠引进技术,下一阶段不能够只满足于引进,要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要做基础性研究。
在吴晓波看来,武汉在构筑创新生态方面是有优势的。武汉有“独角兽”企业,还有“瞪羚”企业,它们走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将成为创新生态中的引领力量。
在阐述政、产、学、研、用等构成的生态体系时,吴晓波特别针对武汉提出的“建设国家科创中心”提出看法。他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口号,落到实处的表现就是要构筑一个新的生态体系。
“这些体系在武汉其实都有,这里有一流的科研机构,有一流的高校,还有一流的企业,但是这个体系需要一个更加紧密、完善、高效的平台来支撑,这个平台是什么?就是国家科创中心要做的事。” 吴晓波说。
吴晓波指出,新型创新生态体系中一旦具备了这种能“有效地在经济发展当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平台,就拥有了自主发展引擎。“武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生物、医疗等领域中有很多开始走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和相应成果,也有一些企业开始出现。” 他在进一步剖析武汉在这方面的优势时说道。
3月29日,武汉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并提出要建立新的机制。吴晓波认为,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不只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一系列新机制运行、新机构的产生,它们会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边界,在政、产、学、研、用等方面跨界进行整合和支持、协同,这是必须的。”吴晓波表示。
3
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武汉的优势得天独厚
在吴晓波看来,武汉处在中国地理版图的核心位置上。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武汉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尤其是2020年,尽管受疫情严重影响,武汉的经济总量仍然位居全国前十,发展强劲。
吴晓波认为,创新资源的交流和互补给武汉带来了极大便利。作为一个九省通衢的城市,武汉的辐射力量非常大,加上完整的产业体系,武汉在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应该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学成为创新的源头。在这方面,武汉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吴晓波指出,武汉大学生人数处在全国前列,有差不多130万大学生,这是不得了的数据。100万人口的城市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但仅仅在校大学生就超过100万,这是非常巨大的一支力量。而且武汉的“双一流”院校也很多,科研机构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这就给武汉、给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柱。
在论坛现场,吴晓波还与现场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以下根据现场互动问答整理而成。
Q:吴教授您好,刚才您有提到我们武汉科教资源非常丰富,那我们要怎样将这种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产业链然后深度整合?另外,我发现很多创业者实际上是拿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做企业,那他们怎样才能持续产生创新驱动力?您对这些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吴晓波: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浪潮,但我们要科学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按照某一种素质和职业去培养的,但他毕业后真正走向市场和社会又会面临不同的环境,所以大学作为一个创新源头,怎样让源头的东西在下游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现在我们有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从大学角度看,大学的教育需要改变。
到目前为止,全球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基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也就是按部就班的分工,我们称之为一种静态的分工体系。高校设置很多专业,并按照专业培养培养学生,但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是专业本身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二是专业与专业之间产生了交叉和复合,但大学里是不教这种交叉复合的东西的,这就带来了问题。
因此,全世界大学都在面临和探讨的事情,就是要在大学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这个教育也需要科学理性,不能一窝蜂地搞运动,比如大学生全都要去创业,那就不行。创业需要技能、社会资本、社会资源,也需要特殊的平台。因此,如何把这种平台、产品技术转移给下一轮擅长经营的人,这又是一个关键。
如今,我们的创业投资发展很快,创投中很多成员也是以前创业成功过的那些人,他们有庞大的社会资源,有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金融人才和财务金融人才。把这些资源对接进去,再做股份制改造,就能够加快产业化,这是一个过程。
现在国家也在逐步形成一种从创新源头到产业化、越过两个“死亡谷”的新体制机制,而且发展地还很快,这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的。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我认为武汉要在这方面做一些更快地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