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由管理学院团委主办的“铸魂育人 研路同行”导学文化季——博导会客厅迎来了首期重量级嘉宾,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吴晓波教授。
求是烙印:毕业40年,任教30年
吴老师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开场,谈笑间道出2022年对他的特殊意义:本科毕业的第40年,任教的第30年。儒雅随和的学者气质让在场同学不由自主地将目光锁定在他身上。他首先勉励同学,要深刻理解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不是“Seeking Truth”,而是“Faith of Truth”;不是光看文献,发那些“容易发表”的文章,而是要深入实际,写有意义的文章。
吴老师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教授,许院士一直强调“顶天立地”,吸收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国际视野,同时去企业蹲点调查,深入实践,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吴老师很好的传承了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创的一套理论体系。管理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的地方是什么?吴老师说,“管理理论是基于实践和智慧产生的,而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属于巴斯德象限——既受好奇心驱动又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
中国制造160年
在谈到中国制造的时候,吴老师说:“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一帮人打醒后,1860年的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甚至是世界第一,而1881年中国造出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蒸汽机车。”仅仅在1855年,茶叶产量就达到了15793700磅,而5年后更是达到了4千万磅;在广州按照西洋画法绘制的景德镇烧制的白瓷,在国外已经风靡全球;甚至丝绸也出现在英国乡村小镇杂货铺的货架上。
而后中国迎来了几个重要的节点时刻:改革开放和WTO,自此以后中国开始腾飞,2009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这是在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吴老师如是说。都说中国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吴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区别是:中国不只是在模仿,而且会在模仿中创新。基于此,吴老师提出了他的二次创新理论。
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
吴老师在杭氧、杭州齿轮箱厂、杭州机床厂调研的日子中,发现了国际上创新的模型和中国的创新模型很不一样,中国的创新是先引进一代,再学习,但是等到开始创新的时候,国外新一代的技术已经诞生。后来者是缺乏穿越周期的能力,实现超越追赶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要在引进的时候就开始二次创新。
如果说二次创新是后来者做的事,后二次创新是紧跟者做的事,那么全面创新就是领先者该做的事。吴晓波老师在提出二次创新到超越赶超、全面创新的动态进化过程模型后,把这一理念深深植入了海康威视,使其后来者居上,发现了迭代升级的机会窗口。
在当下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在这个“ABCDE”的时代, 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ata Tech(数据科技)和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看谁先抢到新的技术架构,谁就能站在制高点,谁就能获得穿越周期的创新引擎。此外,吴老师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忘却学习”,过去学习中形成的核心能力是有路径依赖的,会形成惯性。当环境发生大变化,特别是质变时,这种惯性会开始抗拒。此时就要忘却不足以支撑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以前的成功经验,重新学习。所以要在机会窗口里忘却学习,超越既定范式轨迹,进入新范式,从而摆脱路径依赖。吴老师还讲解了新时期的创新理论:双轮驱动,以及超越追赶的“C理论”。这些新的概念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追赶有了系统的认知和更大的信心!
到了提问交流的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地想和吴老师交流,吴老师勉励同学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找寻内心的“第一性原理”。
同学说
“有幸参加博导会客厅第一期活动,在现场听吴老师关于中国制造发展,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到‘C理论’的分享。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关键词,一是‘求是’,二是‘相信’。作为一名博士生,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认真踏实、努力摸索的学术态度,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科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成为攻克难关的动力。在博导会客厅里,我感受到了吴老师对学生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的期盼和教导,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理想,向那些不畏艰难、开拓原创理论的学者看齐!”
“这样的会客厅能不能多举办几期,这和上课的感受不一样,在这里我们能聚焦一个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深入交流,感受博导不同课堂的独特魅力,给了我们更多提问交流的机会,为我们在行业中的同学在理论上提供了高浓营养液。”
“在交流的环节,我们围坐成一个圈,吴老师坐在那里为我们指点迷津,我感觉十分亲切,拉近了我们青年学生和博导之间的距离。听到吴老师说起他自己的求学从教经历,到企业调研的经历,我突然自己检讨起来,现在科研条件好了,数据库多了,为什么我们懒得跑了呢?要成为吴老师那样真正的学者!今天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