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科研】中,陈发动老师为我们揭露了,鼠标移动的轨迹竟能暴露出这么多“秘密”。在如今这个高度依托计算机进行各项决策的数字时代,这项有趣的研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然而,你知道吗?在这项有趣的研究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的实验、是全天实验数据的作废、是多个期刊的连续拒稿、是一个“科研小白”跟着导师和团队一起“打怪升级”的经历......
高质量成果发表的背后,往往是科研学者们持续且高辛勤值的付出。在发表这篇UTD的背后,他们做了准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又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科研经验?本期【研之有悟】,我们邀请到了这篇UTD的发表作者之一,陈发动老师的博士生朱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科研故事、倾听她的科研感悟,跟她一起体验科研入门者的成长经历。
朱芝,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级在读博士
朱芝:科研需要一次次可以意冷但不心灰的勇往直前
Q1作为科研小白,如何快速入门?
朱芝:我觉得每个博士生的成长路径各不相同,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曾经的我是一个科研小白,如今,也希望自己积累的科研经验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正如大家公认的,只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才能保持对学术的热爱。我很庆幸,在决定读博时就已经确定了感兴趣的大方向,也很有针对性地寻找导师,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即便如此,我也会和大多数科研小白一样经历过迷茫,我的经验是专注于当下,太过长远的目标反而会给自己增加负面压力,专注当下可以让我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其次,当你发觉很难迈开脚下这一步时,要勇于表达、寻求帮助,以获得反馈,而不是一个人无效地硬抗。这一点是陈老师教会我的,他经常鼓励“主动学习”,鼓励我们主动找他沟通或者询问其他专业老师的意见。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向合作者学习。在与他人讨论之后,要清晰记录好之后的计划,及时落实,避免问题的堆积。
此外,陈老师教会我们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关心大问题、树立大目标,并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为之持续不断地努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样通常不会取得太差的结果。
最后,每读完一篇文献要多加总结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说不定还能就此萌发一个好的研究想法。
在此基础上,积累数据分析方法。做科研时,经常会碰到数据分析无果的情况,此时不要直接怀疑是数据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分析方法或处理方式有误。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他人给出分析意见之外,对不同分析方法的了解和积累也尤为重要。
Q2发表一篇UTD,需要做哪些准备?
朱芝:这项研究从我本科毕业时就开始了,那时我已经确定直博浙大。我的本科毕业导师建议我联系博士导师陈发动老师。陈老师为我指定了这个研究方向,并带领我这个当时的“科研小白”入门。
鼠标轨迹追踪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方向。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有研究开始利用鼠标移动轨迹来揭示决策背后的动态认知过程,得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结果,也因此确定了研究方向。
于是我们从这个新视角出发,在现有鼠标轨迹追踪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偏好以及社会决策的特征设计了相应的鼠标轨迹跟踪实验,进行尝试,希望得到一些有意思且有价值的发现。
这项研究成果从起步到论文发表的整个过程都是我不断学习、不断挑战的过程。在科研中,我参与最多的是实验部分,从实验设计,程序编写,实验进行到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还记得我第一次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准备有误导致当天所有实验数据作废。当时,我的内心很慌张,甚至不知所措。陈老师很耐心地指导我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并帮助我找到解决办法。因此,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除了自身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之外,更多得益于陈发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对于科研小白来说,一个好的导师和团队尤为重要。
Q3在这篇UTD的发表中,你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朱芝:对于我来说最难的是如何从连续失败的实验结果中坚持下来。实验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有趣: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当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时,需要从设计、开展过程和数据中找出问题,然后修改实验设计或者修改实验程序,重新进行实验。
我曾在连续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丧失科研信心、陷入自我怀疑,好在陈老师一直在很耐心地从专业角度给出意见和方向,并以他的自身经历来引导我如何面对科研工作中失败,帮助我缓解负面情绪。
其次,模型构建与估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尝试过不同语言、不同算法,但大多都失败了。最后,陈老师找到了他的好友、苏黎世大学的Todd Hare教授,Todd Hare教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最后的一个挑战是在论文完成的前期,我们曾被多个期刊连续拒稿,其中也包括直接拒稿。这意味着,即使论文完成了,也有可能无法发表。值得庆幸的是,在陈老师的坚持和引导下,我们的科研成果在顶刊成功发表。这也教会了我,要努力尝试,要持续不断地给自己树立信心。
Q4论文投稿有何关键点和注意点?
朱芝:首先在投稿之前,我们会把目标期刊的写作框架和格式、作图风格等这些可控的因素都考虑到文章写作上。然后,投稿这部分工作就交给了我的导师陈发动老师来负责。但是作为合作者我可以看到每次投稿的审核状态以及审稿人返回的审稿意见。这个时候你要意识到,拒稿是常事,投稿不可能百发百中,没有必要自怨自艾,以平常心对待。不管返还的审稿决定是什么,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审稿人的意见上。
我们一定要肯定自己所做的这项研究的价值,保持自信。在此基础上,提取出研究本身和文章写作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找出解决办法,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Q5作为科研小白,如何快速融入团队合作?
朱芝:我们都知道,好的团队可以让科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合作者。这一点要特别感谢陈老师的人脉资源,我们的团队合作者都是在领域内很有经验、有造诣的学者,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比如,在最后一次修改时,一位国外合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利用机器学习的算法进一步验证研究中发现的“属性潜伏”这一参数的重要性。这个新发现不仅丰富了论文内容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审稿人的肯定。
其次,作为博士生,我是团队中科研经验和资历最浅的,这时候要做到谦逊和开阔的心态,积极吸收导师和合作者的意见和建议,正视研究存在的问题。
此外,要想快速融入团队合作,还要注意勤加沟通,保持信息透明,有任何问题和想法都不要羞于表达。合作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Q6不少科研入门者都会产生“科研焦虑”,对此,你有何建议?
朱芝: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没想过自己可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陈老师不断地跟我们强调,“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一开始就向高质量期刊论文看齐,高标准高要求地进行研究,最后的结果才不会差。
就像很多科研入门者一样,对于如何触达高质量期刊论文这个目标,我并不清楚具体的路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更多地精力放在眼前一个个的小目标上,尽可能地吸收和学习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将自己该做的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以及相信导师。
在心态上,我的经验是学会放松,保持积极性。一方面,如果长时间工作仍无法有高质量产出时,不防将注意力放到平时自己更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健身、看电影或与三两好友闲聊。科研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自己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另一方面,学会在枯燥的科研工作中寻找乐趣。比如在我反复做实验但是结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我会联想到以往实验中的趣事或有趣的交流观点,来加强对自己这项研究价值的肯定。我之所以学会了保持这样的乐观情绪,要感谢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是他们引导我脱离负面情绪,寻找积极的一面。
Q7你的下一个科研目标是什么?
朱芝:我的下一个研究目标是可以承担更多地研究工作,独立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培养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还是会集中在一个个小目标上,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能走到哪,但我相信“进一寸有进一寸欢喜”,我相信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对于朱芝来说,陈发动老师是她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指明灯,在他的带领下,她正朝着自己的科研目标不断前行。而陈发动老师是如何评价他的首位博士生?陈老师对朱芝又寄予了怎样的期望?让我们听听陈老师有哪些话想说。
导师说 陈发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芝同学是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在夏令营时,她就表现出了对行为决策研究的浓厚兴趣。
夏令营录取后,我开始指导她做研究。她最大的特点是努力、刻苦,而且学习能力强。从入学到现在,从一个对科研几乎不太了解的本科生成长成为一个相对资深的博士生,成为团队里研究经验丰富的大师姐。目前,她正在德国科隆大学跟随Ulrich Thonemann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期待她在德国做出杰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