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气象组织透露,2023年预计将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加剧,“双碳”攻坚战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努力降低碳排放,以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遏制全球变暖。但碳排放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仅靠某个单一学科的人才恐难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让企业既能降低碳排放,又能收获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共同合作解决。
为服务国家战略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能够解决国家各领域“卡脖子”问题的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背景之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近年来有组织推进“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建设,基于该学科创新性开设智能财务、商务大数据分析双学位本科项目、数智创新与管理博士项目等多个办学项目。
求是科创星辰班(BEST计划)MBA微辅修项目(以下简称“BEST计划”)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招收浙大理工农医类研究生,与浙大MBA全日制同学深度联结,通过多阶段“融合商学、工程、科学和技术”的深度培养,以及“新工科”与“新文科”的交叉协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多学科的交叉碰撞与融合。在管院打造的学科交叉生态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们每周都有机会围绕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等进行对话交流,小到班级分享、学术沙龙,大到各类论坛、国际会议,他们在这些平台上开展多学科交叉碰撞,于融合中激发创新灵感。
本期【BEST学科交叉汇聚】专题,就带大家走近其中一场围绕“双碳”展开的交叉对话,看看由两位不同学科背景同学分享、一位管院老师作点评和现场互动交流组成的“头脑风暴”,会激发出怎样的科研与管理灵感。
分享篇| 不同学科看“双碳”与ESG,有不同想象空间
环资学院王湘洁
如今,全球都在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努力,我国在2020年9月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了战略性部署。
01农业“双碳”有很大研究空间
在上述背景下,我和团队成员围绕土壤碳氮循环模型、农光互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实践。比如将碳和氮的同位素添加到土壤中,分析碳和氮在土壤中如何被微生物利用,从而了解如何降低二氧化碳从土壤中排放的量。
再如农光互补项目,筛选在光伏发电板下适宜种植的作物,使太阳能发电和农作物种植实现互利共赢。
除了农业,还有“光伏+渔业”“光伏+茶园”“光伏+污水厂”等很多现实案例,杭州东站就是“光伏+铁路”的典型实践案例。可见,“双碳+行业”的未来,其实大有可为,等待我们去挖掘。
02企业“双碳”管理亦大有可为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有效利用碳排放与碳管理进行企业转型。具体而言,首先需要进行企业碳排放量监测、碳资产管理,碳排放信息披露与监管以及结合数字化建设实现零碳目标。
在碳管理方面,要提高自身碳排放控制和管理能力;有效应对碳交易各项工作的合规要求;提升参与碳市场交易的能力等。通过实物管理、技术管理、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等进行碳资产管理。
其次,借助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平台“碳足迹建模工具”为例,充分思考未来如何进行降污减排模型的构建。在实现零碳目标方面,华为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路径、业务蓝图以及解决方案架构可以给我们提供启发。
管理学院施剑
作为助力零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ESG(环境、社会、治理)在各国国家政策驱动下,当前备受瞩目。
01中国企业的ESG之路还很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如今各国前100家公司和全球前250家公司的ESG披露趋势呈现明显增长,全球范围内的大型企业几乎都会披露自己的ESG报告。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ESG披露方面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整体数量仍有改善空间。尤其在企业供应链调查中,了解ESG的人或企业极少,大多数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
可见,在ESG报告方面,A股上市公司的情况虽在缓慢增加,但相对数量仍然较少,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02企业为何一定要做ESG?
第一,ESG披露已成为准入门槛。例如,欧盟最新的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要求企业披露ESG,这对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ESG报告被视为企业的第二张财报,对投资和融资有着显著影响。
第三,企业通过实施ESG可能获得融资优势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第四,研究表明,企业实施ESG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帮助。
此外,ESG报告展示了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利益相关方展示企业的发展能力至关重要。而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企业除了谋求利润外,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合法、合规经营。
03ESG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
企业设立ESG,需建立持续的PDCA循环,建立自主架构,根据利益相关方需求确定关键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因为ESG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需要针对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绩效考核。比如环境议题,包括碳中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需要制定具体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指标。
同时,要高度注重供应链管理,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要求整个产业链都满足相关要求,这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此外,在评估ESG报告时,需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持。例如,公司可以使用数字科技支持供应链的数据管理和碳排放监控,这将为ESG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证据。
点评篇|“学科交叉+SDGs”,是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金珺,BEST计划学术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
基于两位同学的分享,我谈一下个人体会。因为我是做绿色创新的,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写了一些双碳目标相关的报告,我们团队也有做如数字化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实现等相关的研究,所以对于双碳和SDG这方面,我有一些思考。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1谈论双碳时,需要意识到的点
首先,我觉得当我们谈论ESG、谈论双碳的时候,需要意识到它们会影响到我们的企业和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意识到产业与业态发展需要学科交叉,如前面环资同学提到了农业与碳资产管理,正是学科交叉的体现。
其次,大家需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ESG(环境、社会、治理)和CSR(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是有区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包含的面则更广,它不仅包含碳中和,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男女平等、生物多样性等。
02企业做ESG的成本高,但仍需做
在“碳中和”方面,刚刚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光伏+农业”种植大豆的例子。
作为管理学院的老师,我第一个反应是,种大豆还要搁几块光伏板,而且还是用钙钛矿做的光伏板,那得种多少年的大豆,才能把这个钙钛矿光伏板的成本收回来。
从管理的角度看,可能在考虑这些技术对节能减排的利好时,还需考虑其成本和实际可行性。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能有多少农民愿意这样种植大豆?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行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
与做研究不同,企业要考虑从生存和战略投资的目光去看待ESG。因为企业要对董事会、股东、社会群体等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要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赚钱、才能活着。
比如你的公司在欧洲,就必须满足欧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否则你可能无法进入欧洲市场,无法存活。
所以当下,即便成本再高,你也必须要去尝试做ESG、做CSR,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去设计你的战略和考虑投资。
03以学科交叉解决“卡脖子”难题
对于跨国企业来讲,还需要考虑到当地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同时考虑作为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们说“科技向善”,所有企业包括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责任以科技去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服务。这其实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发展机会,包括许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机会。
通过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引领“科技向善”,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复杂的现实管理难题以及国家“卡脖子”难题。
比如商学院的同学和环资的同学联合,和能源学院的同学联合,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当管理知识加上信息系统,加上农业技术,加上能源技术等,或许就能为解决一个社会现实难题找到最佳方案,这既是商学应用于实践的创业机会,同时也是技术转化落地的机会。
04运用科技解难题要考虑“平衡”
当然,在这个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考虑技术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要考虑平衡。
比如你用数字技术搭建了许多系统,用人工智能技术做了很多机器人,你也要考虑这些系统的能源消耗,如果你用的不是绿电,这些能源消耗也涉及到碳排放问题。
碳排放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系统,也是技术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复杂系统。所以当我们谈论双碳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可持续”,在谈论碳平衡的时候,要考虑到水的平衡。
因为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产业发展也是。我们需要从一个全生命周期去考虑问题,从源头开始考虑,系统性地思考。
05做好SDGs,将收获核心竞争力
双碳带来了社会和产业变革,而这些变革离不开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大家可以再想想,未来,什么会成为你公司里最具战略性的资产和资源?我们的竞争又会受哪些资源的影响?
你会发现,在当前这个时代,这些资源早已不再是过去强调的石油、天然气,未来最有竞争力的资源其实都和双碳、和ESG、和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而风、光、水、土等成了我们战略资源的来源。
所以,SDGs一定会成为未来企业和组织屹立于国家舞台中央的一种竞争力,它是企业和组织最核心的竞争力,会促进企业和组织茁壮成长,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互动篇|在交叉碰撞与融合中,激发科研与管理创新灵感
在金珺的精彩点评后,现场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们围绕各自感兴趣的科技前沿与创新创业问题踊跃提问,与台上的分享嘉宾及点评老师开启了一场学科交叉对话。
话题涉及双碳服务、创业机会、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认证、碳资产管理、企业供应链中的碳排放与环保等等。
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们的思考与疑惑,金珺在给出解答的同时,建议同学们借助管院搭建的学科交叉平台,充分进行学科交叉讨论,在碰撞与融合中激发科研与管理创新灵感,为解决国家各领域“卡脖子”问题贡献智慧。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像“双碳”目标这样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还有很多。
每一个关乎国家命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背后,既有挑战,亦有机遇。而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需要人文社科、工科等所有学科的交叉碰撞,需要“商学+科技+人文”的深度融合。
在推出BEST计划、商务大数据分析双学位本科项目、数智创新与管理博士项目等交叉项目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未来将继续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为原则,全力建设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基于该学科培养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持续为服务国家战略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浙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