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会带来哪些创新机会?”“生活中有哪些缺乏设计思维的反人性设计?”“如果现在你要创业做电商,会怎样颠覆淘宝和抖音电商?”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郑刚教授的《创新管理》课堂上,这样有趣的问题层出不穷,整个课堂形式与氛围也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
课堂中,同学们不仅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还能在游戏体验中获得知识;每一个案例都和生活实践有着很强的关联;不同于传统的成绩评估方式,这门课通过模拟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对同学进行考核。
郑刚《创新管理》课堂
这样生动、有吸引力的课堂设计正是浙大管院深化“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现。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凭借《创新管理》课程,郑刚教授团队曾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这门课不仅得到了管院同学的好评,也深受其他专业同学们的喜爱,在浙江大学校园中“人气爆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式体验一下这门人气课程,与郑刚老师一起在游戏中增加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他将体验式教学游戏“棉花糖挑战”带到课堂
在《创新管理》的课堂上,郑刚老师常会引入丰富的小组游戏和实际案例来深化同学们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其中就包括给很多同学留下深刻印象的“棉花糖挑战”。
什么是棉花糖挑战?“用一个棉花糖、20根意大利面和一米的胶带建造一个尽可能高的塔,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棉花糖塔最高。”郑刚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游戏”规则。
一番思考后,各小组同学纷纷展开讨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塔的底部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稳固!”“先用意面搭一个双层高塔,再把棉花糖固定在顶端……”
同学们的计划听起来都很严密,可在“建造”的过程中,却是状况百出,意大利面碎了!棉花糖倒了!……在第一次倒计时结束时,没有一个小组完成任务。
郑刚老师又给了同学们“加时赛”的机会,直到时间再次截止,这才有几组同学们才陆陆续续完成搭建。不过,棉花糖塔的高度却和同学们开始的计划相差甚远。同学们不禁开始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
同学们在进行“棉花糖挑战”
“在第一次倒计时结束时,其实只要有一组同学搭建一个哪怕只有5厘米的塔,就可以赢得挑战。然而,却没有小组成功,”郑刚老师总结道,“大家总是从规划开始着手完成这个任务,先讨论一阵,估计一下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再争论一番,最后花费点时间组织。一切看起来很完美。但在放上棉花糖的一瞬间,原先的计划便‘轰然倒塌’。”
听到这里,同学们复盘之前的搭建过程。他们发现正如老师所说,在挑战的开始,大家都致力于寻找一个正确的计划并严格执行。然而,事实是当大家把棉花糖放到顶部时,已经用完了规定的时间。
“如果能先建一个哪怕十分简陋的样板模型, 然后不断在模型上加建,那么同学们将有很多机会去不断改进模型。这反映出一个很典型的问题:我们习惯于制定计划,却总是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而现实恰恰是富于变化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通过一个体验式的挑战,郑刚老师教给同学们的是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于试错的人生智慧,不断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建立样板模型获得经验,或者能帮结果出现“逆转”。
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管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面临种种变革,创新已经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人,都迫切需要掌握创新思维和变革管理方法去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郑刚说。
“曾经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等,他们也具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为什么在变革时代骤然从巅峰跌落?为什么像华为、小米、大疆、微信支付、三只松鼠这些现象级企业近年来会快速崛起,背后的创新密码是什么?”
课堂上,郑刚老师会抛出一个个问题,再教大家如何从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分析诺基亚手机的没落时,他先引导同学们自己探索其失败的原因,再结合诺基亚面对成功和没落情境下的决策引出“创新者的窘境”这一概念,然后进一步通过假设、总结诺基亚手机的经验教训,向同学们说明,如果追求成长的方向出现偏误,后果往往比没有成长更糟。成功大公司往往选择既得利益最大化战略,延误主动响应市场变迁的时机。
在郑刚看来,变革时代,不创新就可能会面临危险,但创新也有很大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他创立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想提升同学们在变革时代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郑老师的课很生动,每个案例都和生活实际有着很强的关联,”浙江大学求是学院本科生王晓阳感叹道,“上过课之后,我慢慢养成了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也更敢于尝试多样的可能。”
这也恰恰契合了郑刚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我希望同学们运用课上学到的创新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用卓越的创新管理去改变生活,改变组织,改变世界!”
聚焦管理教学中考核不足问题,以创赛形式帮助同学们将理论落地
《创新管理》还有着别出心裁的考核方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地调研,挖掘创新机会和点子,并在多次迭代后给出调研报告和产品原型。
团队作业考核采用的是新产品创新点子秀Demo day形式,模拟创新创业大赛,给每组同学9分钟的时间来充分介绍自己的产品。考核的时候,郑刚老师还会邀请3-4位杭州本地投资人或企业家嘉宾来点评和打分,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和整个展示的仪式感。
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考核汇报
能够通过拍照告诉你水果品质的“品果APP”,可以自动分类、压实还能够实现人机对话的智能垃圾桶、帮你整合衣柜服装、给出穿搭建议的“搭灵Daling APP”……
在考核汇报时,每一组同学的产品都经历了多次迭代,在不断的改进和落实中,变为现实。最后将由专家和同学们分别在线投票当场选出最佳团队和最具人气团队。
《创新管理》课程通过活动和案例教学深化了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传递出了更深刻的意义: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经验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和创造性的延续。
不仅是管理学院的同学们,其他学院的同学们也从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求是学院本科生陈睿说:“我觉得这门课给我开拓了一片新的视野,让我学会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竺可桢学本科生王浩臣表示:“上过课之后我对创新有了更多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创新思维的方法。”
课堂之外,郑刚还鼓励学生了解浙大各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丰富的科研成果。而在最终考核中获得专家评分与小组互评双第一的“品果APP”小组成员们,也参观了浙江大学智能控制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更为全面地了解产品的技术可行性、清晰地体会到产品从灵感的诞生、模型设计到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盈利预估等一系列复杂的历程。
郑刚和团队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创新管理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教学内容上知识技能传授有余,家国情怀与创新使命感引领不足,教学模式课堂单项讲授有余,学习发展为中心探究性学习不足,考核方式上书本知识考核有余,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考核不足。
由此,本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教学理念,郑刚团队提出“四新”建设指引下的思创融合、学研融合、学践融合:《创新管理》KAP“三融合”探究式学习模式,并利用这个“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化解教学原有问题,践行了浙江大学倡导的“知识、能力、人格素养”融合一体的育人理念。
《创新管理》课程不仅教会了同学们如何在想象与实践中搭建桥梁,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努力做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链接。
如今,我们正迈入一个技术革命和学习革命的新时代,教育重点正在从“以学生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创新管理》课程是管院众多课程的缩影,体现了管院老师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背后所凝聚的心血。管理学院坚持教学创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为培养出一批“懂理论”“能实践”“有情怀”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