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两个项目位列其中,分别是由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教授黄鹂强团队申报的《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研究》和由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长聘副教授刘洋团队申报的《基于“数实深度融合”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大项目作为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对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助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发挥着关键作用。
那么今年浙大管院学者们获批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面向哪些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科建设产生怎样的作用?
本期【成果】专题,我们先来看看黄鹂强教授团队申报的《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研究》。作为直接赋能于我国高潜能未来产业前瞻精准识别与培育的重要项目,该研究不仅将从产业培育视角研究高潜能未来产业的“指标体系和识别机制”,还将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引发的深刻变革,研究高潜能未来产业的“识别模型和产品设计”,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为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各主体提供战略前瞻谋划与资源精准配置的人工智能支撑体系,为国家培育未来产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
黄鹂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双专副院长
01
为何开展这项研究?这是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给全球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样也给各国构筑自身竞争优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时代命题,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可见,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所驱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其培育过程注定充满重重挑战。正因如此,当前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虽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但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推动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在黄鹂强团队看来,未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运行逻辑和演化规律,难以通过市场驱动、政策引导等传统模式单向实现有效发展,只有前瞻精准识别未来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般机理,才能靶向施策,加快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来源:新华社 任超/摄
如何进行未来产业的前瞻精准识别?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给出了答案。该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并强调“未来产业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关键的生产要素,而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对数据的‘千锤百炼’。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洞察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识别蕴含巨大潜力、能够引领产业结构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还能揭示数据背后隐匿的关联性、趋势性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现有产业向未来产业方向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于这样的想法和服务国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初衷,黄鹂强教授携手多学科专家学者,以高潜能未来产业前瞻精准识别为任务抓手,以数据要素为驱动力量,以人工智能为先进手段,着力推进识别理论和识别工具创新,开启了这项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研究。
来源:浙大二院
02
该项目将如何打造高潜能未来产业瞭望站?建理论、找路径、树保障
据黄鹂强团队介绍,该项目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理论框架,探究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机制与路径、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落地技术与方法、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典型案例与优化,并思考与之匹配的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保障体系。具体将从三个层面的研究逐层推进:
构建理论框架
众所周知,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但目前指导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
具体表现在:现有研究主要专注于探讨未来产业,较少有探索什么是高潜能未来产业;现有理论针对高潜能未来产业识别的指导相对不足,比如从哪些维度进行识别,如何进行识别等;现有研究未能对未来产业概念的界定和特征做出充分阐释等。
因此,该项目首先将从高潜能未来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高潜能未来产业识别面临的现实挑战、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理论构建三个方面来研究理论框架。
探索技术应用方法,优化识别模型与机制
尽管当前人工智能在智能识别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但什么样的产业是高潜能未来产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现有成果对此尚未有系统诠释。
要真正助力培养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仅仅建构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理论框架是不够的,还要基于理论探索前瞻精准识别技术的应用逻辑与方法。
为此,该项目将探究并提出“识别机制与指标体系”,设计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模型”的实施路径和高潜能未来产业“识别产品”,并从技术视角论证“识别模型和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同时通过脑机接口和量子科技两大未来产业案例优化原有指标体系,提出人机融合的识别模型优化机制。
提出项目落地的“保障体系”
由于人工智能研发投入巨大,未来产业又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如果不建立既能保障“识别模型”研发,又能保障“识别产品”转化的体系,很容易陷入研发投入高、转化能力弱的窘境。
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该项目将基于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路径、技术与应用提出“1+1+M+N”实施组织模式,一方面在研发上提出算法、算力、数据三大人工智能要素的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转化上提出资本、人才、监测三大市场化应用的落地保障,全力为打造高潜能未来产业瞭望站保驾护航。
03
填补当前“理论空白”,该项目将全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该项目致力于梳理并解决过去产业主体运行过程中与当下机制体制碰撞过程中出现的卡点、堵点问题,系统探索人工智能前瞻精准识别高潜能未来产业的理论体系、识别机制与路径、落地技术与方法、典型案例与优化及保障体系,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还在技术转化、产业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构建、政策制定与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价值。
在学术价值方面,该项目将结合高潜能未来产业与人工智能两大领域,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从高潜能未来产业的概念和特征出发,深入探讨其识别机制与指标体系、识别模型与产品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该项目将融合管理学、数据科学、科学学、产业经济学、复杂网络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体系,推动学术界在未来产业识别方面的跨学科合作。
在应用价值方面,该项目不仅关注人工智能在高潜能未来产业识别中的应用,还致力于实现技术的产业转化,通过构建“未来产业瞭望站”,为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各主体提供战略前瞻谋划与资源精准配置的人工智能支撑体系,服务国家、地方、企业、资本等未来产业主体。
服务国家未来产业布局
依托人工智能为国家未来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辅助监管部门识别产业风险与治理献策的内在逻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高潜能未来产业。
服务地方未来产业规划
依托人工智能辅助地方政府分析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未来产业规划的内在逻辑,避免盲目跟风,实现差异化竞争,促进地方高潜能未来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依托人工智能帮助企业识别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间的空白点、制定差异化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内在逻辑,剖析企业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加速技术创新周期,规避潜在的市场和技术风险的过程。
引导未来产业投资
依托人工智能精准识别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未来产业项目的内在逻辑,资金对高潜能未来产业高效配置的路径,引导资本流向高潜能未来产业。
总之,该项目将为新时代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亦是时代发展与人民生活美好进步的需要。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多年来高度重视推进社科项目的发展和建设、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以及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学院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断以产学研融合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前瞻谋划布局高水平课题,致力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理论分量和咨政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